已阅读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指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以“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入推进的鲜明特征,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关税总水平已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法规19万多件,覆盖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改变,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扩大开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顺应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交汇融合。只有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有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主动开放、自主开放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加快建设与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有利于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设置专章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部署。这为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实施更大范围对外开放。优化开放空间布局,通过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特大城市的开放先导地位,率先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推动沿边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重点口岸和边境城市内外联通作用。
实施更宽领域对外开放。通过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更优质外资在我国市场上同台竞争,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和产业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要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为方向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
实施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从我国国情出发,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贸易促进体系。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