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
把握重点 走深走实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上下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更好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有必要把握以下重点。
突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强化政治引领。习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自觉。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放在第一位,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重点学习习对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学习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准确把握“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怎么做”等问题,从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把握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树立正确党史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与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历史有机衔接起来,注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党领导全体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注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践行初心使命史、政治锻造史等“五史”的融通与统一是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两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按照评价历史人物的“六个不能”原则,准确学习和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正确理解和把握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伟大变革及宝贵经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
深挖河南党史资源。百年党史是一个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生动的、丰富的地方实践。这些地方党史是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特色所在,也是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感染力和代入感的重要载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注重河南地方党史的学习和宣传,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机制,结合我省各地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深入学习和宣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红色基因谱系,深入学习和宣传河南英烈和优秀党员的事迹,深入学习和宣传河南发展的突出成就、时代贡献,用更有温度、更接地气的方式讲好党史,传递河南声音,提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而团结奋斗。
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注重立足现实,反思现实,从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一方面,要注重解决思想理论问题。党员干部对党史学习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因此,要着眼于他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上的盲点和思想上的困惑,重点解决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宗旨意识、担当作为及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思想和理论上答疑解惑,拨开云雾,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注重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注重结合群众的所急所盼问题,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活动,与完成本地区、本岗位重点任务紧密结合,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与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紧密结合,深入研究,攻坚克难,切实把学习教育效果转化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工作动力,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转化为发展民生、保障民生的实际成效,以优异成绩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